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的數據,碳排放配額開盤價為每噸48元,9點30分,首筆全國碳交易撮合成功,成交價格為每噸52.78元、成交16萬噸、交易額790萬元;開盤首日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為4,103,953噸,成交額210,230,053.25元,收盤價為每噸51.23元,較開盤價上漲6.73%。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重點排放企業超過2200家,據測算,首批碳市場覆蓋的碳排放量將超過40億噸。那么,碳交易是什么?碳市場將如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碳排放權怎么交易?
簡單來說,碳排放權交易就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作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買賣。據生態環境部介紹,目前全國碳市場試點的兩種碳交易產品有兩種,一是碳排放配額,二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
在交易過程中,“配額”是國家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指定期內的碳排放的額度,是碳排放權的憑證和載體;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是經核證的碳排放量,通過第三方核證以后所產生的減排量。
在實際交易中,假設碳交易市場上有甲乙兩個控排企業,它們的碳排放配額均為10萬噸,甲企業實際排放了12萬噸二氧化碳,那它就需要去市場上購買超出自身配額的2萬噸碳配額,按照50元/噸的碳價計算,它就需要額外支付100萬元;另一邊乙企業實際只排放了8萬噸,那它就可以到碳交易市場上出售富裕的2萬噸,獲利100萬元;同時,不控排的企業也可以通過自身的減排項目,獲得國家機構認可后得到CCER額度,也可以出售獲利。
那么,與交易直接相關的碳價是如何定價的,碳配額又是如何分配的呢?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碳價是由市場的供需情況決定的,目前配額采取的是以強度控制為基本思路的行業基準法,實行免費分配,重點排放單位對排放數據核查結果乃至分到的配額還可以進行復核申訴。
記者了解到,全國碳市場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統一開展交易,在此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交易主體為首批納入企業,其他機構和個人暫不能參加交易;交易方式分為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交易時間方面則與A股相同。
碳市場如何助力“碳達峰”與“碳中和”
日前,記者專訪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他告訴記者,全國碳市場的核心在于碳價,正是這根“指揮棒”,發揮了引導企業減碳降排的作用。
芮萌介紹,碳市場一方面可以引導高排放的企業節能減排,另一方面還能給節能企業帶來直接的獲利機會,還可以通過市場吸引綠色投融資,“用市場化的手段引導企業節能減排,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實際上,碳價背后還蘊含著“綠色溢價”概念。所謂綠色溢價,就是指使用零排放的燃料(或技術)的成本會比現在使用的化石能源(或技術)的成本高多少。而這個“綠色溢價”,就是企業愿意為購買碳排放量支付的金額的上限。通常情況下,減排成本低的企業會率先減排,而成本高者則不愿意減排,這時碳交易市場就用碳價來做“指揮棒”,減排不達標的企業去市場上購買碳排放的配額,一旦購買的費用超過了技術改造費用,也就是超出了“綠色溢價”的額度,那么這時企業就會傾向于進行綠色轉型,通過改進技術來降低碳排放量。
之所以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芮萌認為,是因為“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全國的目標,不是要所有行業和所有區域都“一刀切”式的達到零排放,而是排放量經正負相抵達到中和目標,“全國碳交易市場規則統一,公開透明,可對地方市場定價差異進行調和”。
據趙英民介紹,現階段,全國統一市場還將與地域性市場并存,未來將逐步過渡融合為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現在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的企業將不再參與地方碳市場的交易,而其他行業則繼續在地方碳交易市場交易,“十四五期間,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等行業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之中,成熟一個納入一個”。
廣東博昌展覽服務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