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生態環境部部長充分肯定了電力大數據在支持保障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上的優勢,也肯定了其在提升生態環境部門日常監管、排放核算、執法取證、應急措施管控等能力和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開啟“生態環境 電力大數據”政企合作新模式,意義重大。
2020年11月11日,生態環境部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京簽署《電力大數據助力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戰略合作協議》。
雙方將進一步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的戰略合作,加快生態環境大數據和電力大數據的共享融合,力爭將雙方合作模式打造成為服務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典范工程。
生態環境部部長充分肯定了電力大數據在支持保障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上的優勢,也肯定了其在提升生態環境部門日常監管、排放核算、執法取證、應急措施管控等能力和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開啟“生態環境+電力大數據”政企合作新模式,這次蓋戳,意義重大。
而就在差不多2個月前,福建生態環境廳和國網福建電力有限公司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也是圍繞企業污染防治大數據應用,研發“電力+環保”數據服務產品等進行的。“此次政企合作,通過電力數據與生態管理的融合,讓生態環境管理更高效精準”,福建省生態環境信息中心主任如是表述。
“生態環境+電力大數據”模式的探索在不少地方都有行動,國網上海、四川、重慶電力等多家省級電力公司陸陸續續與當地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試水電力大數據服務生態環境治理,燎原之勢可窺其一斑。
那么,這種模式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就說比較容易理解的,我國火力發電占比仍不小,電網企業可以掌握詳細準確的機組運行參數、調頻等數據,同時順藤摸到發電過程中煙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數據。無論是對數據進行監測,還是以此為指標著手治理,都是一舉數得的方式。
例如上海電科院,搭建電能綠色管理平臺,進行指標綜合評價。以火電機組為例,可評測發電清潔因子、可靠性支撐因子權重,并由此分析污染物排放指標,比較機組環保程度。
再者,看杭州的“電力大數據+環保”監測系統。
“電力大數據分析兩條曲線高度持平,說明企業的產污、治污設備都運行正常”“曲線偏差明顯,生態環境部門和排污企業就會同時收到預警短信”“企業治污設備什么時候開、什么時候關,有沒有單獨偷開排污設備,一清二楚,也不用等半個月了”。
利弊一目了然。
針對現在備受關注的“長江大保護”,電力大數據也能發光發熱。供電公司聯手環保部門,通過用電大數據挖掘暗藏的“散亂污”企業,對疑似“散亂污”進行核對、分析、現場查驗,實現違法對象的“精準畫像”。原理就在于:“隱藏的‘散亂污’作坊掛著低壓居民用電的‘名號’從事生產,其用電波動往往與工廠的用電波動相似”。
不過,“生態環境+電力大數據”在精準治污方面雖說有很大的優勢,但應用和實踐方面仍缺乏經驗,全面性、系統性和深入性均有所不足。所以,推動電力大數據深度融入環保工作,還將通過更多的探索和實踐,發揮這一創新模式應有的效果。